开云公司官方网站

产业化思维让商业卫星从科研走向工业化

发布日期:2024-01-02
来源:易美济

  作为通信领域分支之一的卫星通信技术诞生很早。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作为阿波罗11号的机载支撑工具,第一台卫星电话就已出现。

  进入70年代后,卫星电话则逐步出现在发达国家国防和大型政府机构的用途中。

  而在我国,1984年东方红2号发射后,我国才开始正式开始通信卫星领域的征途。

  继2023年9月中国电信与华为首度合作推出手机直连卫星通信业务后, 卫星面向大众消费服务拉开序幕。在商业航天大发展背景下,更多终端厂商正在加速融入卫星通信产业链。

  支撑卫星通信大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商业卫星的大规模部署,从而催生了卫星制造批量生产技术,卫星制造也从低频次的科研成果演变为高频次的“工业品”制造。

恩艾刘金龙.jpg

  NI亚太区商业航天负责人刘金龙认为,传统的卫星制造是一个低频次的科研过程,这是一个对于少量单个产品精雕细琢的过程,而商业航天时代的卫星制造,则是通过产业分工实现大批量快速生产的“工业品”生产。

  作为全球测试测量领域的知名企业,NI公司为商业卫星批量生产中的测试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据刘金龙介绍,NI公司参与中国商业卫星测试业务始于2013年,即NI公司在吉林长光卫星成立伊始就与其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卫星批产中的批量测试解决方案。经过10年的摸索,NI在中国本地团队联络中国客户共同开发测试软件,丰富和完善卫星制造流水线的测试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卫星批产测试的重要供应商。


  作为商业卫星领域知名专家,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对于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银河航天张世杰1.jpg

  张世杰认为,商业航天正迎来两个革命性时刻,已经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第一个变革是SpaceX引领的“工业革命”,即用地面成熟的工业体系来支撑商业卫星的制造,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的“工业品”生产,这里面包含了卫星制造过程中的批量测试工作。第二个变革是由手机直连卫星拉开大众消费服务的序幕,这将有望开启商业航天应用新的天地。

  张世杰表示,产业化思维是SapceX商业航天探索不断突破的重要原因。从技术角度讲,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我们在把产业化思维落地成工业实践方面还需要加速。

  据刘金龙介绍,作为“工业品”的低轨卫星一般来说有5到7年左右的使用寿命。一般越大的卫星服役的寿命越长,像一些高轨卫星的寿命为15年,甚至长的有20年,这永远是一个平衡,寿命越长要求设计、成本越高,经济性和技术要结合考虑。这一平衡的过程就是产业化思维的表现。

  与此同时,卫星设计与制造从“科研成果”向“工业品”转变的趋势下,原本必须使用“宇航级”的电子元器件正在被“工业级”产品所替代。

  刘金龙认为,“工业级”产品替代“宇航级”产品并非简单替换,这需要一个复杂的验证过程,需要从系统设计伊始就要做很多的优化和测试,经过大规模的验证才能实现安全可靠的设计生产。马斯克在这方面步伐走的比较快,比较早。

  展望未来,刘金龙和张世杰两位专家都对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微店.jpg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NI 商业航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