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射频相关文章 一种陡峭截止的曲面三阶带通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设计 针对传统频率选择表面(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天线罩存在结构剖面高以及带外截止性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K波段具有带外陡峭截止的低剖面带通型FSS天线罩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多层非谐振型FSS单元结构及其电磁强耦合设计,实现了K波段三阶带通频率选择滤波特性。该天线罩不仅具有极低的剖面,而且实现了通带到阻带的快速陡峭过渡。进一步采用多层电路板压合技术和天线罩敷制工艺加工了该K波段曲面FSS天线罩样件,不仅保证了天线罩的图案加工精度,同时也确保了复杂曲面成型精度。最后,进行了天线罩传输特性及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测试验证,测试结果与设计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发表于:4/22/2025 19~21 GHz GaAs高线性功率放大器MMIC 基于0.15 μm GaAs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pHEMT)工艺研制了一款19~21 GHz的高线性功率放大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高峰均比信号传输场景中,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和线性度对射频前端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该放大器在功放栅极级联冷模线性化电路,以补偿放大器辐相失真特性,进而实现线性度和效率的提升,为克服冷模对电压敏感问题,采用片上有源稳压及温度补偿偏置电路扩展动态范围,降低大动态失真,抑制工艺离散、外部离散等带来的线性度恶化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在19~21 GHz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为22.3~22.8 dBm,饱和功率附加效率为35.3%~36.5%。在19 GHz、20 GHz和21 GHz频点,输出功率19 dBm时,三阶互调失真均小于-30 dBc;6 dB峰均比、100 MHz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的64-QAM调制信号激励下,平均输出功率及对应的功率附加效率为19 dBm和27%,实现了-31.9 dBc、-33.2 dBc和-31.2 dBc的邻道功率比及4.32%、4.13%和5.3%的误差矢量幅度。 发表于:4/22/2025 基于多线缝隙耦合的Ka波段薄膜功分器设计 传统的功分器结构由于高频串扰明显、阻抗变换线体积大等原因,难以满足微波系统高频率、小型化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线缝隙耦合结构的Ka波段功分器。从电路拓扑出发,对该器件进行了电路设计、建模仿真与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具备良好的高频性能,且表现出通带两侧具有传输零点的滤波响应,实现了多线缝隙耦合的薄膜功分器设计。 发表于:4/21/2025 我国新型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发布 4 月 9 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 4 月 9 日正式发布。此项技术可大幅减少 SAR 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同时提升成像精度,将为遥感测绘、灾害监测等提供有力支撑。 发表于:4/10/2025 不止于选材:浅谈新能源汽车PCB应对高压和毫米波雷达挑战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占汽车市场的35%左右。得益于国内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和消费者接受度的提高,国内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的加速演变,各新能源智能汽车车企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电气架构,作为架构核心的域控制器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发表于:4/2/2025 电科芯片回应子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3月27日消息,日前,电科芯片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南设计”)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实体清单”。 发表于:3/27/2025 星载X波段宽带双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针对某卫星X波段通信数据转发系统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星载X波段宽带双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天线单元采用微带形式,整体能量馈入方式为底部馈电,采用缝隙耦合馈电方式以实现宽频带,采用3 dB定向耦合器实现两信号间相位差来满足双圆极化。阵列天线由24个天线单元按4×6矩形排列,每4个单元为一组进行旋转排布。通过电磁仿真软件分析可得:阵列天线在8 GHz~8.4 GHz工作频带内,中心频点8.2 GHz处增益为17.9 dBi,轴比为0.06 dB。该天线实现了宽频带、双圆极化等性能指标,对X波段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发表于:3/19/2025 一种新型反相输出功分器设计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两路等幅反相输出功分器。该功分器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传统的威尔金森结构,通过改变两路输出传输路径上的传输线长度,并在两输出端口间的隔离电阻一端引入一段额外的传输线,使得该结构在一定带宽内获得等幅反相输出及良好的隔离效果。另外,利用奇偶模电压分析法,对该结构的具体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推导。最后,采用平面微带线结构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实测该功分器中心频率为3.8 GHz,1 dB相对带宽为31%,带内回波优于-15 dB,隔离度优于20 dB。 发表于:3/19/2025 关于调频连续波测距信号的研究 调频连续波测距信号的频率参量随时间规律性周期变化,使得对其进行传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都很复杂,且难于理解。通过对于差频信号相位进行分析,证明静态调频连续波测距差频信号是周期信号,频谱是离散的,差频信号能量分散在各次谐波上,各次谐波分量是由频偏、距离和调制周期共同决定的。当存在径向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频谱存在多普勒频移,当多普勒频移不是原周期重复频率的整数倍时,差频信号不再是周期信号。 发表于:3/19/2025 是德科技在 2025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借助 ADI 技术进行 6G FR3 特性分析 是德科技(NYSE: KEYS )与Analog Devices, Inc.(ADI)合作,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上展示 6G FR3 射频前端(RFFE)特性分析。 发表于:3/11/2025 我国各地大量试点毫米波5G “最近,我们接到相关部门发来的通知,征集毫米波新场景、新应用,开展试点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东部某省一位运营商人士近日对《IT时报》记者表示。 随着5G走进下半场,仅靠Sub 6GHz频段“单打独斗”,越来越难满足低空经济、数字制造、智慧交通、XR等行业应用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精度感知等特性的毫米波技术,加速走到台前。 发表于:3/5/2025 国产射频前端公司的价值与出路 在5G、物联网、智能汽车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射频前端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随着5G技术的普及,射频前端的复杂度显著提升,对性能、功耗和集成度的要求也更高。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预测,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发表于:2/26/2025 北京移动成功完成低空领域毫米波感知技术对比测试 近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与中兴通讯合作,在北京延庆无人机产业园区引入高频(26GHz毫米波)通感网络,完成了与现有低频(4.9GHz)通感网络的对比应用测试。测试探索了不同频段通感技术间性能互补的可行性,为未来部署多频段场景化低空通感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 发表于:2/21/2025 新款R&S SMW200A 和R&S SMM100A 矢量信号发生器的EVM 性能显著提升 罗德与施瓦茨(以下简称“R&S”)升级了业界领先的R&S SMW200A矢量信号发生器及其同系列中端产品R&S SMM100A。升级后的R&S SMW200A在误差矢量幅度 (EVM) 性能方面有了大幅提升,成为5G NR FR3 研发测试和高要求射频应用(如功放测试)的理想之选。该仪器还添加了射频线性化软件新选件,通过数字预失真来优化高输出功率下的EVM。同时,R&S SMM100A也进行了升级,提升了 EVM性能。 发表于:2/19/2025 多级可配置CIC滤波器设计 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Sigma Delta模数转换器的广泛应用,提出一种面向24位Sigma Delta模数转换器的多级可配置级联积分梳状(Cascade Integral Comb,CIC)滤波器结构。滤波器结构借助级数调节和分时复用技术减少运算逻辑和存储逻辑单元,从而实现降低面积的目的。通过MATLAB Simulink搭建CIC滤波器模型进行仿真,并实现电路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可实现64~8 192倍8种降采样可调和2级或3级级联可调。基于180nm COMS标准单元工艺库进行ASIC版图设计,与传统CIC滤波器比较,数字电路在面积上具有显著优势。 发表于:2/19/2025 « 1 2 3 4 5 6 7 8 9 10 … »